黨的建設
深秋寒風掠過黃石新興廠區(qū),煉鐵部生產現(xiàn)場卻激蕩著滾燙熱潮。高爐爐口橘紅鐵水翻涌如“流動火焰”,鑄鐵機傳送帶上整齊排列著溫熱的鑄塊,黨員維修隊員們剛完成一輪設備檢修,又迅速投入下一項任務。他們工裝領口的黨徽,在爐火與焊花的映照下熠熠生輝,成為沖刺年度目標征程中最耀眼的光芒。
“釘”守“鐵心臟”,把責任鑄入操作
“高爐就是‘心臟’,心跳不穩(wěn),全生產線都沒底氣!”網格長高學謙的這句話,被鄭重地寫在“穩(wěn)爐日志”扉頁。面對四季度原燃料波動導致高爐“鬧脾氣”的挑戰(zhàn),他帶領三名黨員骨干連夜扎進操作室,逐行比對參數(shù),直至凌晨兩點敲定“分階段調料批+精準提溫”方案。在接下來的48小時里,他們像釘子一樣“釘”在現(xiàn)場攻堅。白班時,高學謙頂著爐前50℃的輻射熱,蹲在料車旁用激光測距儀記錄數(shù)據(jù),工裝被汗水浸透又烘干;夜班時,黨員呼喆堅守在中控屏前,緊盯爐溫曲線,按方案精準調整富氧率。當爐溫穩(wěn)步回升、煤氣利用率重新爬升至45.1%時,高學謙抹去汗水堅定地說:“戴上黨徽,就要在關鍵時刻‘頂上去’!”如今,高爐利用系數(shù)保持平穩(wěn),噸鐵能耗再降8公斤,鐵水穩(wěn)定流淌,成為沖刺年度目標最堅實的保障。
“細”守“出口關”,把質量融入鑄塊
“生鐵質量是底線,尺寸差一毫米、表面多一個砂眼,都是我們黨員沒守住崗位!”這是黨員張燦始終堅守的信條。他的口袋里,游標卡尺和生鐵質量檢測表從不離身。每天沿著鑄鐵機生產線來回巡查,步數(shù)從未低于兩萬步——他緊盯的是從鐵水澆筑到鑄塊成型的每一個質量環(huán)節(jié),守護的是四季度生鐵質量“零瑕疵”的硬指標。
面對四季度繁重的生產任務,張燦牽頭成立“黨員生鐵質量攻堅組”,將“生鐵成分達標率100%、外觀合格率99.8%、理化指標零超標”的質量要求張貼在操作室最顯眼位置,帶領組員從“源頭控溫、過程控形、成品控質”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同步發(fā)力。
鐵水溫度是決定生鐵質量的第一道關口。每次高爐鐵水罐平車進入,張燦總是第一時間靠近罐口,用紅外測溫儀精準監(jiān)測鐵水溫度。有一次,當鐵水溫度異常飆升至1460℃時,他果斷叫停澆筑,帶領黨員班長調整冷卻水流量、優(yōu)化鐵水包保溫措施,待溫度穩(wěn)定后才重新開澆,成功避免了整批次生鐵出現(xiàn)質量問題。針對脫模環(huán)節(jié)易出現(xiàn)的鑄塊質量問題,他反復試驗,摸索出“先噴模具邊角、再噴中部,分兩次均勻噴涂脫模劑”的創(chuàng)新操作法,并在模具兩側加裝“防偏移擋塊”,從工藝源頭杜絕鑄塊變形。
如今,經張燦和攻堅組黨員嚴格把關,鑄鐵機產出的生鐵成分波動控制在國標允許范圍的80%以內,外觀尺寸偏差精準到±0.5毫米,表面無砂眼、無裂紋,理化檢測合格率穩(wěn)定在99.8%,每一塊發(fā)往客戶的生鐵都成為經得起檢驗的“放心鐵”。
“拼”筑“保障線”,把擔當融入搶修
“生產線不停,黨員搶修就不停!”鐵鉗網格長李紫陽的工具箱上貼著“24小時待命”的標簽,三本厚厚的“設備臺賬”記錄著每臺設備的運行特性。10月18日凌晨2點,高爐熱風閥突發(fā)泄漏,爐溫驟降。他十分鐘內趕到現(xiàn)場組織搶修,滾燙的螺栓燙得手套冒煙,但沒有一個人退縮。經過三個小時的連續(xù)奮戰(zhàn),閥門密封完成,爐溫穩(wěn)步回升,此時天邊已泛起曙光。李紫陽還積極牽頭開展“修舊利廢”活動,今年前9個月節(jié)約維修成本超6萬元。如今,維修團隊實現(xiàn)了“10分鐘響應故障、搶修時長縮短30%、故障率降低60%”的目標,成為生產線最可靠的“堅強后盾”。
當前,高學謙的“穩(wěn)爐日志”增添了新的參數(shù)記錄,張燦的測溫儀仍在精準監(jiān)測鐵水溫度,李紫陽的工具箱里增添了新的維修工具。從爐臺到傳送帶,從設備旁到中控室,黨徽閃耀,黨員攻堅。他們以鐵一般的擔當、火一樣的熱情,將“質量效益再提升”融入每一次精細操作、每一次嚴格檢查、每一次快速搶修,在四季度的賽道上,奮力跑出煉鐵人的“紅色加速度”,讓黨旗在生產一線高高飄揚。